在踏入大学校门之前,我就常在抖音上刷到各种关于学生会的“精彩”段子。那些被演绎得有些夸张的“官威”场景,总让我联想到某种“权力的游戏”——仿佛加入其中,就能“享受权利的快乐”。然而,现实往往比段子更复杂。
当初决定申请加入学生会,我的动机可以说是相当“纯粹”:就是想找个平台锻炼一下自己,提升点能力。抱着这份单纯(甚至有点“愣头青”)的热情,我不仅加入了学生会,还同时竞选担任了班委。结果呢?现实给我上了一课:精力严重分散,学业成绩拉了胯,到了学生会留任竞选时,也意料之中地落选了。回头看看,真是有种“赔了夫人又折兵”的挫败感。
客观地说,我们学校学生会的整体框架和规章制度还是比较完善的。主席团和部长们也没什么“官架子”,这点值得肯定。但是! 某些具体的执行规定,或者说指导老师拍板定下的“规矩”,就实在有点脱裤子放屁了。
首当其冲的就是“例会制度”。 每周雷打不动要把所有人召集到固定教室。很多时候会议内容仅仅是回顾上周干了啥——几分钟就能讲完的事。更让人无语的是,明明后面还坐着人力资源管理部的同学在认真记录(会议纪要),为什么非得让大家在晚上九点(甚至更晚)牺牲休息时间聚在一起,煞有介事地用本子记一遍?这种重要性低、规模也不大的例会会,一个腾讯会议线上解决,高效省时,不更好吗(还省教室电费)?
其次就是“朝令夕改”。 明明已经通知好了是线上会议,临开场前几个小时突然改线下,把大家原先的计划打得稀碎。急匆匆赶到现场,结果听到的又多是些无关痛痒、效率低下的讨论。诸如此类程序上的冗杂、僵化甚至“形式主义”的操作,实在不胜枚举。这些繁琐的程序不仅消耗着成员的时间和热情,也无形中在学生与这个组织之间筑起了一道隔阂。
但实际上学生会的存在并非全无道理。 大学校园动辄几万人,就像一个微型社会。学生会作为覆盖面最广的学生组织,确实扮演着不可或缺的“桥梁”和“齿轮”角色:
信息枢纽: 学校的某些信息,需要这样一个组织去有效传达、落实到各个班级和学生个体。
活动引擎: 从迎新晚会、体育赛事到学术讲座、志愿服务,大量校园文化活动的策划、组织和执行,都离不开学生会的骨干力量。没有他们,校园生活无疑会单调许多。
服务窗口: 在一定程度上,它也是学生反馈意见、寻求帮助的一个渠道(虽然最后都是由指导老师决定)。
秩序维护: 在某些基础性的校园秩序维护(如图书馆管理、部分活动场地协调等)方面,学生会成员也承担着具体工作。
可以说,它的存在本身,是维系这个庞大校园机器基本运转的必要环节。 理想中的学生会,本该是学生自我管理、自我服务、自我教育的优质平台,是连接学校管理层和广大学生的润滑剂。
然而,问题恰恰出在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巨大鸿沟上。 我经历(以及很多人吐槽)的种种弊端——形式主义、效率低下、行政化倾向、甚至个别“官僚气息”的滋生——都让这个本应充满活力的组织变了味。(在我们这个“南京盖章大学”估计短期内是改不了了) 当“开会”本身成了目的,当“流程”凌驾于效率和服务之上,当组织者更在意“对上负责”而非“对同学负责”时,学生会的初心就被消解了。这不仅伤害了参与其中的同学的热情,也让广大学生对它产生了疏离甚至反感。
那么,出路在哪里? 是彻底否定它?还是期待它能有所改变?我认为后者更现实,也更有意义。或许,减少不必要的行政指令,赋予它更大的自主性和灵活性;简化流程,拥抱更高效的沟通协作方式(比如善用线上工具);建立更畅通的学生反馈和监督机制;最重要的是,始终铭记“服务同学”的核心宗旨,而非追求表面的“管理”或“权威”——这些,可能才是让大学学生会真正焕发活力,回归其应有价值的关键。毕竟,一个健康、高效、真正代表学生利益的学生会,才是我们真正需要的。